行进中国丨风从“湾区”来

盛夏的闽西大地,暑气蒸腾。
福建武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武平高新区”)的生产车间里,“热度值”比天气更甚。满载着“武平制造”新型显示产品的货车次第驶出园区,沿着高速路网疾驰,直奔400多公里外的深圳。
技术人员正在新显企业生产车间忙碌着。人民网 李昌乾摄
“搁以前,这趟路少说得耗两三天。”武平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连琴凤望着往来穿梭的货车笑道,“如今物流专线打通了堵点,当天就能送达,园区日均货车通行量已突破1000辆。”
这忙碌的车流,正是革命老区武平与粤港澳大湾区越走越近的生动注脚。
地处福建西南的武平,曾因偏远区位陷入“省尾”的发展困局,而今已“摇身一变”为福建省县域重点产业链试点县,显示模组及材料制造产业集群更是入选了首批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这个距离省会福州最远的县城,如何在短短数年间实现“华丽转身”?答案藏在“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抉择里。
“2019年,我们县的招商团队在广东考察时发现,深圳、东莞、广州等地新型显示产业在转型升级中出现整体产业外溢迹象,觉得是个机遇。”连琴凤说,跟当地企业聊了聊,距离大湾区不过400多公里的武平,引起了这些企业的兴趣。
毫无产业基础的武平,能不能承接新显产业?当地通过多种渠道论证,得到“武平可以发展新显产业,但要走差异化、特色化的路子,重点发展中小屏”的建议后,才决定放下包袱、放开手脚。
想要“引凤”,得先把“巢”筑好。2019年,当地瞄准建设高标准的“清洁产业园”——武平高新区,全力打造新型显示产业集群。
“这里原来是一片荒草地,现在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一间厂房就是我们发展的一个‘动力源’,让老区的新显产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站在一片正在建设的工地上,连琴凤很有感触。
福建希恩凯电子有限公司是第一家选择从大湾区迁到武平,并且入驻园区的显示屏生产企业。公司负责人陈文怀坦言,起初,自己的心里“也没底”,“从深圳搬到闽西一个山区县,周围没有配套的产业链,做这个决定确实下了很大决心。”
武平新显产业企业生产车间一角。人民网记者 陈蓝燕摄
物流对新显产业来说,是“大动脉”,这也是当时最困扰陈文怀的问题——电子信息产品很小件,交货时间又急,很难通过大物流公司及时派送。
“2019年,我们去深圳、东莞招商引资,在厂房租金和电费价格上给予优惠。但最核心的是物流问题。”武平县工信科技局副局长王维荣坦言,招商时,很多企业问的都是同一个问题,“一旦遇到产品‘进不来出不去’,可咋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武平建设了闽粤赣电商物流产业园区,培育8家规模以上物流企业,专门开通了6条物流专线,覆盖到广东六个地区,物流运价较市场价降低30%至40%。“原先需要先到厦门中转再发货,耗个三天两夜才能到客户手上。有了专线后,这个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解决了。”王维荣表示。
这是自知“底子薄”的山区县“向外”“向新”要发展的一个缩影。
就在2021年,正积极“谋新”的老区恰逢政策利好——国务院出台《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支持龙岩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建产业合作试验区”。
从“湾区”吹来的风愈发炽热,掠过“红土地”,催发干事创业的动力。
记者在和当地干群交谈中,频频听到一个词——“务实”。“我们给自己定位就是‘穷苦家庭’出来的孩子,有了这样的政策利好机会,一定更要务实。”王维荣说。
“空白”产业起步难?那就从顶层设计入手,找国家级权威机构“定制”产业发展规划,并整合专家学者、科研团队和企业资源,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产业基础弱?那就抓住“龙岩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建产业合作试验区”的机遇,在每一次“手拉手”产业对接活动上找机会,承接大湾区的新显产业。
政策落地慢?那就专门设立企业服务日,每月固定在10日开一次会,每次开会最少要有一个县领导参加,确保“企业有什么困难,可以自己跟领导说”。
入驻5年多,现在回过头来看,曾带着些许犹豫奔赴“老区”的陈文怀,心里已是越来越踏实,“我们的员工数从原来的180人发展到650人,厂房扩大不止一倍,显示屏生产线从4条扩展到20条。”
今年以来,希恩凯电子的销售业绩不断上涨,尤其海外业务增长显著。“6月,我们刚接待了来自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的多个外国客户,外贸订单涨幅有望实现翻一番。”陈文怀笑着说。
一家新显产业企业的技术人员正在查验产品。人民网 李昌乾摄
几年光景,越来越多像陈文怀一样从大湾区奔赴而来的企业家前来考察落户,武平新显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目前,武平全县引进新显产业企业已达126家,全产业链营业收入近百亿元,近九成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已初步形成集群竞争优势。
如今,园区内从原材料到成品的采购销售均可完成闭环,企业间效率大幅提升,资源共享更为便捷,供应链响应速度显著加快。“现在不用走出园区,就可以拿到订单。”龙岩岳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六荣说。
五年过去,从珠江之滨到武平千鹭湖畔,一场“翻山越岭”的产业转移浪潮结出累累硕果:在武平,已初步形成“光学材料—显示面板—触控/显示模组—智能终端”新显产业发展格局。规模以上新型显示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由17.4%增至34.6%,税收占规上工业税收比重由9.3%增至19.9%。
实现了“从0到1”的积累,新时代的“老区”有着更大的“野心”。
“从上游的核心材料企业,到中游的面板制造企业,再到下游配套企业,我们的新显全产业链内部正在协同发展,未来将释放更大的能量。”武平县相关负责人表示。
更为可喜的是,就在7月初,作为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建设项目的龙龙高铁有了新进展——龙岩至龙川铁路武平至梅州段(福建段)项目5个隧道工点已相继进洞施工,意味着距离武平高铁“直达”大湾区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随着“老区”与“湾区”走得更近,武平的蜕变之旅正驶向更广阔的未来。(唐维红、余尤宜、胡琳、陈蓝燕、林晓丽、李昌乾、杨灏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